第10期:《茶园》
茶园报电子版:第10期:《茶园》
  • 600名巾帼公益徒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摘要:我镇举行 “我和我的祖国” 巾帼徒步公益行活动600名巾帼公益徒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3 月 18 日,茶山举行“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巾帼徒步公益行活动,600 余妇女干部群众参加,弘扬巾帼关爱精神,传递慈善正能量。  随着鸣笛声响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茶山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刘衬女摇旗带领队伍出发。徒步以南社西门口为起点,途经古民居村道,最后到达终点超朗村牛过蓢榕树群,全程约4公里。  不少妇女手持“献礼祖国 70 华诞”“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等标语,沿途阵阵 《茶山公社好榜样》 歌声,路遇打卡点大家合影留念,点赞乡村振兴成果。  本次徒步以公益慈善为亮点,在途中两个补给站设有捐款箱和“微心愿”爱心树,在终点超朗牛过蓢设置了义卖摊位,接受巾帼们的爱心捐赠,传递慈善正能量。刘衬女表示,自己想借此机会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能受到帮助,因此认捐了为贫穷儿童购买书籍的项目。据了解,自 2017 年起,我镇已连续三年组织公益徒步活动,凝聚巾帼力量帮扶助力妇儿事业发展,今年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条主线,妇女干部群众共庆祖国华诞,共享祖国荣光,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谢锐坚)

  • 桥头镇迳联古村落学研行举行

    摘要:行走东莞方志里的东莞古村落桥头镇迳联古村落学研行举行   3月17日,“方志里的东莞古村落——桥头镇迳联古村落学研行”活动在东莞桥头镇迳联古村落举行。40多名书友在古村落研究者李培军、李翠薇的带领下,走进桥头镇迳联古村落。本次活动由东莞阅读联盟阳光读书会、榄山读书会共同举办,是继“方志里的东莞古村落 ·东莞方志导读”讲座后的一次与东莞古村落零距离接触的学研行活动。  书友们边走访边听故事,了解迳联古村落的名称来历、村落历史和村落布局,逐一走访罗氏宗祠、村史展览馆、薰莱亭、罗龙骧故居、大井公,以及始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的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福音堂。书友们对迳联古村落的精美的古建筑和悠久的历史表示赞叹,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关注古村落,保护古村落的队伍中来。  据悉,迳联古村落于南宋嘉熙年间由罗映奎第四子罗千九立村,当时称为“迳贝村”,后称为“迳背”“迳联”。明清以来,曾出现三位进士:罗中、罗一道、罗龙骧。迳联古村落以其村落布局状如捕鱼工具——“迳”为名。东门为迳口,北门则为迳尾,故北门是迳尾造型建筑,由宋朝风水师勘筑。“南宫里”红石雕为明朝时镶入。阳光读书会东莞“阳光书友会”成立于2011年,由东莞本土文化研究者李培军和李翠薇发起,由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书友自发组成。是一个以推广东莞本土文化交流为平台的半开放公益的私家图书馆,馆内藏书约1200册(套),包括方志、族谱、回忆录、莞人著作及古村落研究图书、文献等。  2018年初,阳光书友会迁址到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并正式更名为“阳光读书会”,同时也加入东莞阅读联盟。2018年,阳光读书会举办了15场活动,通过推荐图书、实地行走、活动分享等方式,让书友们了解东莞、爱上东莞。  2019年,阳光读书会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文化实践地”为目标,开展12场“方志里的东莞古村落”为主题的“学研行”文化体验活动,打造茶山图书馆社会阅读品牌,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东莞、爱上东莞的阅读互动平台。

  • 下朗袁氏宗祠 增埗沙墩刘氏宗祠

    摘要:下朗袁氏宗祠 增埗沙墩刘氏宗祠   下朗袁氏宗祠,乃横江、下朗两村之始祖祠,原建在医灵庙左侧,堂曰“追远堂”,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祸。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十六世粤侗、凌江二公倡议重修,并建于下朗现址,改称“雄绪堂”。  宗祠虽在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过,但还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是 《茶山志》 记载的五大宗祠之一。祠堂建筑面宽 20.6 米,进深 43.9 米,面积 907.34平方,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由门厅、天井、牌楼(垂花门)、享堂、天井、寝室组成。门厅由四条红砂岩石柱把宗祠分为五开间,中间高两侧低,两边第二根柱横梁下各悬一根垂莲柱,此为北方特有的建筑装饰,在茶山的祠堂建筑中也仅此一间。门额上原来悬挂“袁氏大宗祠”匾,现已没有。两边长联写道“系本汝南鹤洞桐山绵世泽,派宗宋将文经武玮振家声”,把横江(鹤洞)、下朗(桐山)是兄弟俩,本是袁氏一族(汝南堂)交代得清清楚楚。门枕石为虎爪形青石雕刻。门厅左侧镶有“重修宗祠记”,记载着雍正二年重修宗祠的经过;右侧镶着“裕后良规”石碑。“裕后良规”是族规,早在清雍正三年(1725)时,下朗、横江两村已对本族人的言行举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规定上到犯何事被革出祠,下到祭祀的要求,都作了详尽的说明。  转入大门后写有“历朝科甲”的牌楼(垂花门)迎面而立,气势堂皇。牌楼为四柱三间,中间是青石为柱特别高,两边为红石柱矮一截,把天井一隔为二,牌坊的四根柱上明显留有壶瓶牙子和抱鼓石及门坎的痕迹。牌楼的各个翘角均有琉璃烧制的狮子坐守,更显得祠堂的威严。  享 堂 用 红砂 岩 石 雕 刻 的栏杆围于两侧,这 也 是 区 别 于其 他 祠 堂 的 不同处,也尽显该族 先 祖 在 社 会上 的 地 位。享堂高挂“雄绪堂”匾,上刻“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叅议前奉勅督理学校广西按察司佥事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十六世孙昌祚题,承德郎四川行都使司断事十六世孙秋书”字样。享堂梁柱粗大,屋顶前部分为卷棚式,后部分为梁架式,中间用青石凿有一条水槽,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并把雨水接走,更显示族人的才智。  寝室已在 1958 年拆毁,但在周圈还残存着旧的墙基和余下的柱石、台阶。可惜在重修时,把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毁掉了。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沙墩刘氏宗祠是一间三进五开间的宗祠。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祠堂的享堂中,在座位右边最后的一根红砂岩石柱上,却刻有从清代咸丰年到现在的水纹标记。这可是无心人做了有心事,其无心刻划,记录着茶山人饱受洪水侵袭的实证,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茶山本来还有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宗祠,像 《茶山志》中提到的五大宗祠,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拆毁。如卫氏大宗祠,原坐落在茶山粮食管理所内,据年长老人回忆,其是茶山祠堂首屈一指的。还有茶山村吉街陈氏宗祠,现大门、牌楼部分虽已改建或拆毁,但享堂、寝室依在,全栋墙基仍还保留,它面宽为 20.23 米,进深 44.18 米,占地面积 893.76 平方。又如林氏宗祠,虽门厅部分已拆毁,但后两进依然完好。梁架上的柁墩,把狮子镶雕在其中,也是其他祠堂所没有的。据测算,林氏宗祠约为1.1 亩,公元 2003 年已被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