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
茶园报电子版::《茶园》
  • 正月十五话结缘

    摘要:正月十五话结缘 香丸互赠结善缘 结缘,一般从十五前几天就开始,人们相互赠送香丸,以示亲近友好、和睦相处。那些红的、白的香丸是用面粉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分钱就有好大一把。香丸极轻,抓一把放入口中如“老虎食蚊”。但是香丸的确香,那是炸面的香。那时候,老师收到的香丸是最多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想跟老师有缘,让老师多教自己一点知识,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老师有缘。如果哪个学生吃到老师送的香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自然,我们也有同学间相互赠送香丸的,但是后来这个习俗式微了,如今几乎再也看不到东莞人相互赠送香丸的现象了。 红色白色的香丸摆在神台上,我们和神仙结缘,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强。 “小时候,我住在兴隆街,我的邻居家里比较殷实。有一年,他们的女儿出嫁了,到了正月十五前两天,他们就使人担了一担礼物给新亲家结缘。俗话说,‘银花银仔结银球’,那担里装了丸仔(香丸)、盼菊团(也说盼菊花,其实是爆谷团)。‘银花’说的是盼菊花、‘银仔’说的是‘丸仔’,‘结银球’就是结缘。寓意兴旺富贵吉祥和多子多福……哦,对了,除了鱼龙、屋堆这些粉果之外,还有宝苶(莞音niē)、白榄、玖囊、香蕉、大桔、柑这些新鲜水果。”今年77岁的张婆婆回想起当年往事如数家珍。 “等女家那头挑过东西来结缘了,新新抱(新媳妇)就要回娘家了。”张婆婆的眼神有点浑浊,也许她在忆当年?也许当年回娘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许她啥也没想起来,此刻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们仍然不太理解“结缘”的含义和来龙去脉,于是照例查找资料。首先在网上查找资料,果然有所收获。2月18日《羊城晚报》有一则小报道《闹元宵小孩窜门“结缘”去》:“……据悉,‘结缘’的主角是小朋友,在元宵节当天吃完晚饭之后,大街小巷就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小朋友,端着红红白白小丸子的食盒,挨家挨户的送给人吃。这就是‘结缘’。意为结下良缘,来年有缘有份,与家人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和和气气。当然,小朋友首先是给自家长辈送丸子,听从家人教诲,同时还可以得到红包,与家人结完缘后,小孩便出门与左邻右居‘结缘’。”这则报道只是简单地报道了“结缘”的过程,其实这个民俗在现在的东莞已经极少存在了。但在拜神婆那里还可以见到,她们正月十五仍会将香丸赠与香客,与香客“结缘”,奉神时也上供香丸,意与神“结缘”。而另一则资料却说,正月十五在北京尚有吃汤圆与佛“结缘”的说法。这是否与东莞的“结缘”习俗一脉相传,也就不得而知了。有待方家考证。 接着我们又查找了陈伯陶编的《东莞县志》,其中在《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八风俗》中有记载曰:“元夕,张灯烧火树,为狮象鱼龙百戏。其词人以语体物,张之灯间,如射覆。然能命中者,必有以持赠。或为秋千之戏,亲串好会。妇女相馈以粉丸,曰‘结缘’。是夕也,迎紫姑神以下卜。相传紫姑以是夜为大妇所逐死。故俗悯而祀之,亦相戒以不妒也。” 由此段中“妇女相馈以粉丸,曰‘结缘’”可知,原来东莞旧风俗是妇女之间相赠香丸“结缘”,而非《羊城晚报》报道所述小孩间的送香丸,与人“结缘”。 传说故事结良缘 那么,东莞“结缘”之俗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何单单是妇女之间相赠香丸“结缘”呢?原来,这都与紫姑神的故事有关。 紫姑是什么人呢?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厕神。从《荆楚岁时记》《清嘉录》等典籍来看,元宵节接请紫姑神的风俗,不少地方曾较为流行。南朝刘敬叔的《异苑》卷五中,说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主妇嫉恨,总让她干脏活加以折磨。正月十五那天,紫姑愤死于厕。 由此可见,当年的紫姑的死皆因妻妾之间相妒所致。那么后人就用香丸祭拜紫姑神,并开始在妇女之间相传开来,寓意妻妾、妯娌、姐妹等等之间应该和睦相亲,不能相妒相害。 记得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子姑(紫姑)神记》中有所涉及:“……其明年正月,丙又曰:‘神复降于郭氏。’予往观之,则衣草木,为妇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曰:紫姑姓何氏,名媚,字丽卿。寿阳人也,自幼知读书属文,为伶人妇。唐垂拱中,寿阳刺史害妾夫,纳妾为侍书,而其妻妒悍甚,见杀于厕。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其直怨,且使有所职于人间。盖世所谓子姑神者,其类甚众,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 那么,苏老夫子为何写此记呢?难道仅仅是想把这段奇闻记录下来吗?据猜测,苏子妻妾可谓群,而如何让妻妾间和睦相处,消妒灭恨,才是让他头疼的事。故以紫姑扶乩一事借题发挥,希望妻妾能以此为戒,切勿相残。可见,正月十五用香丸拜紫姑、“迎紫姑神以下卜”乃是东莞旧有的风俗。不过,“结缘”的范围由妻妾间变为妇女间,甚至后来小孩子成了“结缘”的主角。 五子连登结喜缘 从民国陈氏《东莞县志》上段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初的东莞正月十五的习俗有:举办灯会、猜灯谜、打秋千、结香缘、拜紫姑神并占卜…… 现存的正月十五的东莞风俗还有游花灯、结香缘、吃甜汤圆、吃糖不甩、拜神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人扎花灯、游花灯的习俗。扎花灯百年老店就在城外的王屋街,我们在《寻觅东莞百年花灯》一文中曾有详尽的叙述,千角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重点保护。灯与东莞人结缘已久,尤其是“点灯”一俗至今盛行。 “点灯”,又称“开灯”,是族中的大喜事。茶山各村每年正月都会在祠堂里举行开灯仪式。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开灯日子。例如卢边村是正月初四或初五;茶山村是正月十二,而南社村则是有点特别,正月初七本是开灯的日子,到了十五才结灯。如今人们却更习惯于正月十五开灯、庆灯、结灯。十五那天,村里摆上千叟宴,全村老人欢聚一堂喝灯酒、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 家里添了男丁之后,到来年的正月初一要到祠堂报灯,老接受宗族理事们的祝福。正月十五灯公一定要在祠堂供奉被称为“四兄弟”一套四件的茶山泥公仔。若是富庶一些的人家则在祠堂中搭灯棚,“摆盆景”。摆盆景指的是“盆景公仔”,是茶山公仔的一种。每一套盆景公仔都以古典文学、戏曲故事为主题。除了举行开灯仪式之外,还要将一种称为“孩儿公仔”的茶山公仔送给村中的孩子以及来喝喜酒的亲朋好友。更有甚者,以盆景茶山公仔供祖先和亲朋好友欣赏,以示“人神共乐”。 在东莞,很多地方是每个开灯的男孩在祠堂里挂一盏花灯的,而在南社,人们则除了在家的大门上挂五盏花灯外,也在祠堂统一挂五盏花灯,寓意五子连登。 东莞的花灯源自于宋末宫灯。由宋末赵氏皇姑逃难至东莞后,按宫灯的模样,请的工匠制作的千角灯演变而来。 除了游玩之外,东莞的美食也在元宵节大展身手。正月十五,莞人有吃甜汤圆、糖不甩做晏昼(下午茶)或者宵夜的习俗。甜汤圆和糖不甩都寓意着甜蜜和团圆。通常在那天晚上,人们从外面游花灯回来,来一碗甜汤圆或者糖不甩作宵夜,既止渴又止饿了。 甜汤圆和东莞咸汤圆一样,都是没有馅的,靠汤的味道渗入汤圆,使汤圆有滋有味。甜汤圆有白糖和红糖两种汤。做法更是简单:首先溶糖,把糖放进开水里煮溶,然后把搓好的糯米丸放到沸腾的糖水中,待丸子浮起来,甜汤圆就做好了。为了更好吃一点,还可以在汤圆刚熟的时候浇上搅拌的鸡蛋。 此外,现在东莞人的正月十五还有舞狮子、舞麒麟、舞龙、舞凤、拜神等习俗。希望有缘人能与东莞文化结缘,能与东莞人结缘,更能与东莞这座千年古城结缘,结善缘,结喜缘,结良缘! (李翠薇 李培军)